俄乌冲突前线,外籍雇佣兵的身影越来越多。8月上旬,俄罗斯军方点名确认,五名效力乌克兰的哥伦比亚籍雇佣兵,分别在俄乌特别军事区被俄军击毙,包括有参与哥伦比亚武装团伙背景的“查吉”、有空降步兵经验的巴西人“萨卡兹”。每个名字背后,都藏着不同的生存选择。对于这些拉丁美洲人来说,战争虽远,钱近身,结果却未必皆大欢喜。
雇佣兵中,不只拉美国家参战。德国、意大利等北约成员国人士也出现在“雅典娜小组”等乌军外籍营队,在扎波罗热等方向与俄军短兵相接,部分人员已阵亡。来自全球72个国家的雇佣兵持续流入乌克兰,其中四成源自拉美,成为乌军应对兵力紧缺的关键补充。其实,乌方开价3000美元月薪,对拉美动荡地区的退役士兵、高风险年轻群体极具吸引力。比起老家的有限出路,乌克兰前线就像装经验值的提款机,到手就是硬技能和现金。
俄军方面认为,这些哥伦比亚、墨西哥、秘鲁等国雇佣兵虽然普遍基础较低,但人数庞大,能填补消耗。乌军正面临兵力极度紧张,本国强制征兵难以弥补巨大减员。前苏联地区以外,乌克兰正在变成拉丁美洲 ** 、黑帮团伙中间“修炼升级”的新战场。可以想象,未来一批经历血火磨砺、实战经验丰富的拉美雇佣兵,将反向回流本土,让那些传统的毒枭组织如虎添翼,也将区域安全隐患推向新高度。
乌军雇佣兵数量不断上涨。据乌克兰协调部人士透露,战事初期,月增外籍兵员仅百余人,目前每月已有600人签约,累计现役超过8000人。有人每日死在前线,有人渴望刷新履历。投入这场搏命游戏的年轻人,多半家乡收入有限,或者早已习惯拿枪谋活。
然而,工资与抚恤金并非雷打不动。乌克兰打到今天,财政早已捉襟见肘。能否兑现承诺金额仍然打问号。许多外籍雇佣兵也许把生命献在异国他乡,最后连补偿都摸不到手指头。乌克兰这片土地,正变成全球雇佣兵角力场,谁能挨过炮火,谁才能笑到最后,无人知晓。
战争的另一只手,在操控未来安全格局。乌克兰未来重建要钱,用人又没底,这批身经百战的老兵必然向全球输出,“出口创汇”成为冷兵器时代下的新生意。一旦类似乌克兰版“瓦格纳”诞生,像商业集团一样全球招标,介入第三地冲突、骚乱甚至地区 ** 活动,无疑会牵动更大范围的局势。例如台海敏感区域,这类老兵通过特殊“外包”,联合当地势力干涉、渗透,无人机、无人艇等军事技术传导也可能水到渠成。
中国若置身事外,风险或将积蓄。必须提早监控这些外籍军事人才和御用技术的流动,密切关注其与敏感地区关系人脉,如**当局如影随形,当心局部变数失控。未来几年,随着乌克兰以及相关外籍雇佣兵集团的重新组合和对外输出,这种灰色武装与高新技术的叠加,很难不更加复杂地区周边安全局势。